俗话说,三百六十行,行出状元。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出类拔萃的人存在。这些人有的用自己的知识,和技能造福社会,而有一些人走的是另一条路,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某些技能,伤天害理,危害一方。
在20世纪80年代,就有这样一个人,他的名字叫王彦清,被称为山西贼王。他的故事很离奇,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最牛的一个死刑犯。
据报道,王彦青生活在文革时期,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。
他的父母年纪大了,但由于工作和其他原因,他们从小就缺乏对王彦清的管教。因此王彦清从小就不喜欢学习,但他却喜欢弄一些机械玩。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他总是喜欢拆装一些半机械的东西。
展开剩余80%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,穿着都很简朴。在城市里大多数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都会是骑自行车。日常生活,除了工作,也就是看场电影,听听收音机,或者参加一些文体活动。
王延庆对学习不太感兴趣,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。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,他的性格也变的很张狂。他稍有点不顺心,就会和同学打架。因此,王延庆在学校里得罪了很多人,学校的老师对他也非常失望。他也不在乎,所以大家都不爱理他。
虽然王彦清性格张狂,学习成绩相对较差,但他并不愚顿,每天只是想着去赚大钱。后来索性连学也不上了。在他辍学后不久,他跟随一群当地的社会无业人员鬼混在一起,开始偷窃,有时还会冒险偷盗保险箱。
一开始在那群混混中,他只能算是一个小蟊贼,所以在做案的时候,他只能负责望风,没有机会参与做案,因此他分到的财物是最少的。王彦清觉得这很不公平,因为他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一样,承担着同样的风险,却只有很少的回报。
他开始自学。因为他的父母都是老师,他能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看,通过学习学到很多关于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。他在这方面还是有点天赋的。在没有什么基础的情况下,他不仅掌握了很多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,还学会了微积分,他学习这些知识还是很努力的。
但是,王彦青当时学习的目的不纯,他学习知识不是为了更好的工作,服务社会。而是为了多赚钱。在掌握了一些技能之后,王彦青逐渐在这个流氓团伙中有了一些名气。他有机会接触一些重要的案情,他非常贪婪。做案时只选择那些有保险箱的企业做案。而且都是有价值的保险箱。
因为王彦青觉得同样都是去偷撬保险箱,所以他必须选择一个有更大价值的保险箱,在那段时间,山西有很多的企业都被他们洗劫一空。王彦青还经常与业内一些解锁人员沟通,并得到了一位老前辈的指导,这使他的解锁技能更加炉火纯青,出类拔萃。就连带有红外线报警装置的保险箱都逃不过他的毒手。
在那个年代,有红外线报警和密码系统的保险箱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保险箱了,但在王彦清看来,它就像一个玩具,比其他人用钥匙打开锁的速度还要快。由于王彦清缺乏节制,他频繁偷盗保险箱,窃取财产,并涉案金额巨大,这引起了当地警方的关注,并开始全力搜捕他。
一九八八年,王彦青在偷窃的时候,被蹲守的民警抓住,因为当时还没有监控,所以王彦青当时还抱有侥幸的心理,认为警方沒有证据,拒不认罪。然而,警方通过其他途径,已掌握了许多确凿的证据。在当年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期间,因涉案金额巨大,王彦青被判处了死刑。
就在王彦青被押赴刑场,执行枪决时,他大喊一声:我想用解锁特技来换我的命。没想到到警方居然会答应他的请求。当时警方也希望王彦青的技能和经验能够发挥正确的作用,帮助相关企业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。
最终,王彦青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相关专家解决了保险箱存在的问题。考虑到他没有任何暴力行为,并做出了一些成绩,经法庭研究后将他的死刑判决改为缓期执行。他在监狱里服刑期间表现良好,因此监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。但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,正当监狱放松警惕时,王彦清在狱中纠结了11名囚犯,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他们工作的车间里挖了一条通道,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成功越狱。越狱成功后,王彦清觉得他已没有回头的路了,再被抓住,肯定是死路一条,所以他一路上肆无忌惮,大胆妄为。
1988-1990年,王彦青先后杀死了16人,造成13人受伤,所获赃款无数。做案细节就不在此叙述了。直到最后王彦青被抓,他竟然还想和警方讨价还价,然后在大吃大喝了几天之后,他交待了所有的罪行。最终王彦青接受公开审判后,判处死刑,立即执行。法网恢恢,疏而不漏,凡是做恶多端的人,最终都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。
发布于:天津市